民俗文化

二月春社祭祀活动


春社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民俗节日,在商、西周时期,是男女幽会的狂欢节日,而后来则主要用于祭祀土地神。春社的时间一般为立春之 后的第五个戊日,约在春分前后,但在民间也有二月初二、二月初八、二月十二、二月十五之说。



春社在甲骨文中就有相关的记载,是中国最为古老的节日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在元朝以前,在中国一直都是一个非常重 要的传统节日。但目前在中国大陆和台湾,仅有部分地区存在二月二日拜土地公的习俗,并称此日为土地诞、福德诞等,但 与传统的春社不尽相同。在中国大陆北方部分地区的二月二龙抬头节中,亦有部分民俗沿袭自春社。关于春社的兴衰过程,有学者将其 归结为“起源三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衰微于元明及清”。


与中国诸多祭祀类传统节日一样,根据主办方的不同,春社分为官社和民社。官社庄重肃穆,礼仪繁缛,而民社则充满生活气息,成 为邻里娱乐聚宣的日子,同时有各种娱乐活动,有敲社鼓、食社饭、饮社酒、观社戏等诸多习俗,是民间不可多得的热闹节日。“社会” 一词即起源于民社时的聚会活动。


春社一般与“秋社”合称为“社日”,历来有“春祈秋报”的说法。清末民初著名易学家尚秉和称,社日“在中国历史上,可谓最古最普遍之佳 节。”现今各地遍存的土地庙即是社日祭社时的遗存。


除了祭祀聚饮之外,最热闹的活动还是抢花炮。花炮用竹篾织成糊以花纸大的有一丈多高,小的只有一尺多高,有头二三等名目结草环为 标识,在二月社日鸣萧鼓向社坛酬愿将炮燃放预藏暗记于内名曰“炮头”,轰起时争先接取夺得者,谓之得炮头。会主用鼓吹仪仗送琉璃镜 一座至其家,香花酒烛供奉堂中,次年及期亦照样另备屏镜大炮金猪鼓乐送至社前谓之“还炮”。抢花炮这个风俗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少数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见此习俗是有其积极作用的。最主要为了祭拜祖先,是对祖先的一种尊重和孝敬。扫墓就是去到祖先的坟墓,把坟 墓打扫干净,同时还带有香,蜡烛,炮,酒,菜等祭拜。祭拜完就开始烧花炮。


香江龙舟赛


香江龙舟赛已有百年历史。今年端午节,除了龙舟比赛,还有祈福仪式、祭河神、群龙醒狮表演、水上娱乐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今年 的活动也受到中央电视台关注,央视利用新媒体手机平台现场直播龙舟比赛。香江龙舟赛已然成为贵港一张闪亮名片,当天吸引了近三万 人到场观看比赛。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港南区瓦塘镇香江第六届“和为贵”端午龙舟节上,来自本地8支龙舟队在香江江面激扬江涛,一决高下。经过 三轮激烈比拼,谭村队问鼎冠军。


 当天中午,香江村码头人山人海,沿河两岸围观的群众从香江旧码头延伸到高速路桥底,盛况空前。观赛群众翘首期盼着这场融趣味、 传统、民俗、竞技为一体的体育赛事。十一点半,随着裁判指令发出,各组队伍的船桨几乎同时插入水中,整齐精准发力,龙舟如百米 冲刺般向前冲去。江面上参赛队员铆足了劲划桨冲刺,江岸上观众欢呼加油声此起彼伏,现场热闹非凡。


 据了解,今年是当地连续举办的第六届“和为贵”端午龙舟比赛,有香江、新江、上江三个村共8支龙舟队参加,每支参赛队由20名运动 员、1名鼓手、1名舵手上场比赛。比赛分3轮进行,采取积分制,按3轮总积分确定名次。最终,谭村队获得第一名,下赖、姚村队并列第 二名,上赖队获得第三名。


桂平舞春牛


“舞春牛”是桂平市石龙镇群乐村的壮族同胞在每年开春前举行的、具有浓厚民俗风情的祈福活动。正当“立春”到来之际,群乐村的壮族同 胞们便兴高采烈地敲起锣鼓、舞起“春牛”。在一阵阵鞭炮声中,“春牛”走家串户给村民们拜年,为村民们祈福,祈求“牛年”给乡亲们带来 好日子、好运气。



 流行于石龙镇的春牛舞很有特色。旧时从农历正月初二至二月初二(个别村至三月初七),是当地传统的“会客节”,由各村安排日期,请春牛队表演。其形式有独脚春牛、两脚春牛和四脚春牛3种。独脚春牛表演时由八音、锣鼓开路,1男青年用竹篙将竹扎纸糊的牛高高举起,边走边舞;随后是几名或十几名化妆的茶公、茶娘。表演时,先在鞭炮声中舞动春牛,接着由茶公、茶娘手持花篮、彩扇边歌边舞。演唱内容有农事歌、恭喜歌及赞颂好人好事、抨击坏人坏事的歌。两脚春牛是在1块大布的一端缀上1对黄牛角,表演时由1人持牛角置身布下舞动,其整个活动方式与独脚春牛相同,但茶公,茶娘仅3男2女,且为单纯的歌舞,动作比较简单。四脚春牛形若舞狮,由两人套上牛头牛身道具表演耕作过程。春牛队往各家各户贺年毕,到村头空旷场地表演春牛戏,由茶公、茶娘扮演各种角色,有相对固定的套路。


春牛舞的唱词,使用的是壮族的语言。壮语大致可以分成两大方言,即北部方言和南部方言。壮语南北两大方言虽有差异,但它们的共性是主要的;各个土语在语音上也有微异,但它们也有较大的共同点。壮语词汇的丰富还表现在地名文化上。据1982年统计,广西地名用少数民族语言命名达7万余条。这其中绝大部分为古代壮族先民用壮语命名的。可见壮族语言文字有着很强的文化内涵,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桂平西区的壮族人民,有了春牛舞,就有了春牛舞唱词。壮语在语音、语法、词汇方面,均有其特点。语音方面,壮语语音有22个声母,108个韵母,6个舒音韵,2个塞音韵,这是壮语音所特有的。语法方面,壮语语法以词序和虚词为主要的语法手段,主语在前,谓语、宾语依序列位于主语之后,主语都是谓语陈述的对象。定语都是后置的,如花红、马白、河大、山高等。这跟汉语定语前置恰好相反。定语后置,是壮语语法的突出特点。词汇方面,其特点是以单音词为词汇,词汇一般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声貌词等共12类。词汇丰富。1949年以后,壮语有不少的词汇借用汉语。这就进一步丰富了壮语的词汇和壮语的表达方式。壮语还有丰富的近义词,如表示洗的动作就有洗脸、洗衣服和洗器皿等。


春牛舞的唱词,讲够抑扬顿挫,与日常生活的对话有着明显区别,多了吆喝,多了节奏节拍,使用其它的语言不是不可以,意思虽然是一样,效果不一样,因为与春牛舞要求节奏节拍不协调不统一不一致,变成背道而驰。表演时,牛的舞蹈动作很简单,只是随着牵牛人的唱颂,摇头摆尾,作欣喜之状,接受人们的称赞。牵牛人的动作则比较多,一边唱一边抚摸着春牛,从牛头摸到牛尾,每摸一处,都有唱词,如摸摸牛头摸牛耳,农家耕作全靠你;摸摸牛头摸牛眼,薯粟豆麦粮增产;摸摸牛头摸牛尾,耕夫步步紧相随。摸摸牛头摸牛身,风调雨顺好耕耘,摸摸牛头摸牛脚,晤愁吃来晤愁着。牛儿是个农家宝,农民爱牛乐呵呵;相依为命勤耕作,共同走向金光道。唱词内容朴实,曲调深沉,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在春牛舞了一阵之后,又有几名秧歌队上场,边扭边唱,敲锣打鼓,十分热闹。表演者还一边唱,一边做骑牛、驶牛、犁田,耙地等动作,有的手扶犁耙等农具,有的徒手,要十分逼真,稍有破绽,观众就要唱歌来讥讽:手拿金花金黄黄,犁田大伯晤在行,丁丁园园犁紧转,样般中间晤开行。表演者即顺便接过话头,逗趣作答:锣鼓打来闹洋洋,老兄讲得也在行。是你不知我心意,留出中间做鱼塘。使得气氛更加热烈。有的地方还有一生一旦,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伞,肩挑花篮,边舞边唱相际唱一阵,扭一阵,又敲一阵锣鼓。唱到兴高彩烈时,有几个人走入场中边拍掌边跳,和演员一齐起舞,大家互逗互乐。然后边舞边唱:打起锣鼓响悠悠,人家舞狮我舞牛,人家舞狮得快乐,我地舞牛庆丰收。一段锣鼓之后,接着又唱下去。春牛舞唱词内容朴实,感情真挚,教育大家要爱护耕牛,勤耕勤种;曲调深沉缠绵。由于在民间长期传唱的结果,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曲调。


春牛舞,原来也有两个现成的舞蹈脚本,一本上送上级有关部门,一本留作自用,留作自用的那一本,因为在传阅中散失,从此再没有形成任何的文字或图形来记载,他们却是用口传、手传、身传,后代人看着前代人,一代代人传下来的。石龙春牛舞起源何时,无确凿的文字可考,历史上迁徙到桂平市西区石龙镇群乐村,就一直流传下来,据村中老者说:起初的牛是用泥塑造的,叫“土牛”。因过于笨重,只可摆在戏台中央供人们观看而不能舞动。后来,人们根据《大字通书》的春牛图仿制模型,先以树枝和竹蔑扎好躯架、四肢尾巴和头角,然后粘糊纸张或布料,再略加装饰点缀而成。


 春牛舞,它是骆越文化的之流。只不过到了少数民族居少汉族人口居多的桂平市,不少壮族同胞与当地人融合,生活习惯和衣着也跟着汉族人一样,不变的是,依然说着壮族语言,特别是沿习着特色的春牛舞。春牛舞,作为一种地道的民间民族舞蹈,春牛舞现成的脚本没有,对于勤劳聪明的壮族人民,反而觉得脚本是死的,它们的舞蹈才是活的,村庄、炊烟、河流,以及田埂,那就是舞蹈的脚本,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因为一代人有一代人对春牛舞的理解的认知,记住牛记住舞,春牛舞的根,长成了他们的血肉和骨髓,看到一片片希望的田野,壮族人民也会舞蹈。河流舞蹈、山川舞蹈、风雨舞蹈,一年不同一年,一头头牛就是活的标本活的脚本,人是做不出来的。


桂平西区壮族有句祖训,那就是宁弃祖宗财,不丢祖宗话,说的就是壮族语言,无论壮族后人读书、经商、打工到了外地,都牢记祖训,读书像牛一样勤奋刻苦;经商像牛朴实诚信;打工像牛努力上进。春牛舞,融入了壮族人民的灵魂。春牛舞的脚本,不是用文字和图形表达的,而是在桂平西区壮族人民的心里,成为了另一种特殊的脚本,伴随他们的一生一世。春牛舞不仅是特殊的脚本,还是桂平西区壮族人民的图腾。


广西三月三


农历三月三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为典型,在古代壮族青年男女聚集街头欢歌,汇聚江边饮宴。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罗陀诞辰日。汉族为上巳节,有三月三拜祖先,三月三拜轩辕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仅仅是单纯的壮族传统踏青歌节,也是壮族祭祖,祭拜盘古,布罗陀始祖的重要日子。也是广西壮族,汉族,瑶族,侗族,苗族等民族传统节日。歌节不仅是弘扬民族文化的盛会,亦是民资经济交流的盛会。据记载,歌节已有上千年历史。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会十分盛行,在古代男女青年聚集街头或江边饮宴欢歌。打破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以致数千人聚唱的大规模歌圩。


在汉族地区的玉林市,近年来民间也会自发举行三月三歌会,已连续举行了五届,三月三歌会响彻南流江畔。而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苗族每年农历三月三都举行抢花炮活动,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前任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与越南一河之隔的边陲广西防城区瑶寨高林村瑶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举办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浓的米酒,特色的瑶家菜喜迎八方来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广西人民欢庆的歌节。


广西三月三不仅是歌节,也是壮族祭祖扫墓节。那一天,桂西崇左,百色等市县的壮族同胞各家各户都举行隆重的一年一次的祭祖扫墓。人们认为农历三月三是最重要的节日,这一天十一年之中最多人相聚的日子。在壮族中流传了千百年的《嘹歌》中有《三月歌·蒸黑饭拜山》唱道:“三月逢初三,家家蒸黑饭,分我一二团,拿去拜坟山。”这便是壮族三月三扫墓习俗的记录。


壮族扫墓,内容十分丰富。通常是老少带着祭品来到墓地,其仪式主要有:除草添土,修整墓地,烧香上坟,共商祭品,跪拜敬酒,焚烧钱物,插标挂钱,燃放鞭炮,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幸福安康。每当扫墓节,桂西大地漫山遍野,墓头挂钱飘扬,鞭炮声声不息。



桂平浴佛节


贵港市桂平西山浴佛·朝圣·泼水旅游文化节是桂平旅游的一大特色,每到这个时候,来自港澳、台湾及广东、福建等沿海地区的人们都纷至沓来,或烧香还愿,或礼佛诵经,或布施钱物,或打斋供众,或听法师讲经,或请僧人做佛事等。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佛教信徒在桂平西山龙华寺法师的引领下,用香汤、圣水、甘茶为佛沐浴,然后将浴佛的水分洒在48个盛满泉水的缸里。人们相互用神圣的佛水泼水,祈求国泰民安、社会和谐,把独具特色的桂平浴佛节推向0。


“浴佛节”也称“佛诞节”,是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诞辰的一个重要节日。每到这一天,各佛寺的僧侣都要以甘草茶煮成“香汤”,在寺庙的浴亭里对释迦牟尼佛像舀水淋佛,对佛祖进行一次洗浴。


桂平浴佛节主要活动内容有:万人浴佛大典、千人登顶朝拜、吉祥泼水礼、西山佛教论坛、放生求子等,形式多样,信徒顶礼膜拜。近几年来,每届的浴佛节都吸引了10万人左右的游客。


浴佛大典是活动的重头戏。2010年浴佛大典由龙华寺住持湛空法师主持。主持者用小勺舀香汤至佛像头上,灌沐佛像3次,再洒上香花。信徒代表、游人代表分别依次浴佛。浴佛完后,法师点浴并分发圣水到浴佛圣水池。


法师点浴,向大众泼水消灾。众多信众、游人们争先恐后抢占最佳位置接受法师泼洒的圣水。现场尽是信徒和游客的泼水欢呼。人们用铜钵、脸盆甚至水桶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逢人便泼。人们认为浴佛,不仅是洗浴太子神像,也是洗涤内在身心的浊染,让身心能得到洁净、安宁。不论泼者还是被泼者,虽然从头到脚全身湿透,但还是高兴异常。一朵朵水花在人群的欢笑声中绽放,在太阳的照射下折射出绚丽的光芒。


除了浴佛大典,其他节目也是精彩纷呈,有诵经祈福、歌舞表演、茶禅一味、书画献艺等。


节庆开幕礼从上午10点开始,至下午3点结束。精彩的活动让许多游客流连忘返,聚在现场久久不愿离去。


前来参观的信众游人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在龙华寺大师诵经完毕并重申了安全注意事项后,千人长队在僧侣的引领下,从鲶鱼坑三步一叩,朝拜上山。千人长队一路朝拜至观音岩,整整用了两个半小时,完成了无比虔诚的朝拜之旅。


2008年举办的首届西山佛教论坛,46位专家学者以及10多位区内外佛教界居士、寺院住持、大德高僧参加。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以纪念巨赞法师百年诞辰、缅怀他对广西文化与佛教的贡献为主题,从巨赞法师研究、广西佛教研究、《牟子理惑论》研究等3个方面,深入探讨广西的宗教文化,积极为广西的佛教与学术事业献计献策。


 桂平西山浴佛节,流行放生。一些佛庙的僧侣和平民百姓常在这一天把自己养的或买来的小龟、小鸟、小鱼带到河边或山野放生。以此显示自己对佛祖主张的信仰。


每年此时,广西各地、广东、福建及港、澳、台等地区的游客都纷至沓来,烧香还愿、礼佛诵经、布施钱物、听法师讲经等,浩浩荡荡的人流、车流成为西山的一大景观。桂平西山浴佛节实现了旅游与佛教文化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