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科技型企业带动七大产业


桂平市2006年初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县(市)”荣誉。乘着这一东风,桂平市加强科技投入,使今年科技进步对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6.1%,又提高1个多百分点,又取得6项科技成果,研发15个新产品,科技新成果产生经济效益1.2亿元。而在该市统筹实施的25项科技项目中,由企业组织的虽只有12项,但产生经济效益1.6亿元,占总数64%。前11月,由该市科技型企业主导的制药、酒和酒精、铸造等七大产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比增16.8%,占到工业增加值的58.6%。


作为桂平铸造产业“龙头”的广西清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可生产玉柴零部件近800种。“我们的科技创新策略是借力发展。一方面与玉柴‘捆绑发展’;另一方面广纳贤才。”清隆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张铁流说,“连我们的总经理许庭泳都是跳槽而来。”今年,许庭泳“主政”之后,立即着手改造主要生产设备冲天炉。原来的冲天炉最多只能连续作业10-11小时,现在已能24小时连续作业。原来一天最多能落料20多吨生铁料,现在可达到45吨。生产效率和产量都大大提高。2006年,该公司预计产值近2亿元,比上年净增5000万元。


作为当地酒和酒精产业群的核心企业,桂平市金源酒精实业有限公司的秘诀则是通过校企合作、引进人才打造循环经济链。董事长程克对该公司的循环链条颇为自得:木薯通过粉碎、发酵等工序生产出95度的食用酒精,再经过脱水得到99.5度的燃料乙醇(汽车燃料酒精)。酒精生产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制成一种新型的环保绿色溶剂碳酸二甲酯,可在油漆、胶粘剂等行业中取代传统的各种溶剂。生产的废渣和废液,应用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日产沼气可超过10万立方米,送入锅炉燃烧独立发电,每年可发电1.2万千瓦时。这样,单环保处理产生的效益,每天就达4万元,相当于该公司拥有了一个年产3万吨的优质安全煤矿。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厌氧污泥,经处理又可以作无公害肥料。


“这样,一块木薯进厂后,全部吃干榨尽,最后剩下的就是水,再回归自然。”程克告诉记者,当地的干木薯原来800-900元/吨,由于该公司的投产,一年时间不到,已卖到1200-1300元/吨。“原材料成本高了,必须通过自身的科技创新去消化。说实话,这个收购价再高一点我们都还能承受。”该公司投产9个月,目前产值已超8000万元,税收1000多万元。


如何使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是我国科技创新事业面临的难题。解决好问题的关键,在于要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相对于高校和独立的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活动更贴近生产领域,更有利于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因为企业从事于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内在动力就是为了获得巨大的利润,并在最短的周期里收回成本。


科技创新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主体的活力。因此,各地应该着重在产学研战略联盟、科技资源共享机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和创新,以激发企业的创新动力,使之逐渐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